老楊專欄:
長垣:我們應該怎么與時俱進學溫州?
作者札記:長垣起重三十年,我的個人觀點,行業還是在行業1.0時代徘徊不前。而我們對標學習的對象—溫州,現在已經進入到4.0時代了。那什么是溫州人的4.0?今天,我給大家整理一下相關內容,希望大家能對照反思一下:這三十多年,我們做對了什么,做錯了什么。
“溫州人的4.0時代”主要指向以工業4.0(第四次工業革命)為核心驅動力的產業升級與社會轉型階段,其本質是傳統制造業向智能化、數字化、綠色化全面躍遷,同時融合新經濟形態與全球化布局。這一概念雖未在官方文件中明確界定,但通過溫州近年來的政策導向、企業實踐和學術研究,可歸納出以下核心特征:
一、工業4.0驅動下的制造業革命
1.智能制造全面滲透
溫州傳統優勢產業(如鞋業、電氣、汽摩配)通過物聯網、大數據、AI等技術實現生產全鏈條革新。例如,康奈集團的“新綠智能工廠”引入FMSS智能控制系統,實現從訂單到供應鏈的全鏈路閉環管理,人工成本降低40%。正泰集團通過“工業互聯網平臺”連接全球2000多家供應商,生產效率提升30%。
2.技術驅動與政策扶持雙輪并行
大型企業如德力西自主研發智能生產線,中小企業則通過政府搭建的“產業大腦”平臺獲取數字化解決方案。2024年《溫州市數字產業發展規劃》提出打造“3+5”數字產業集群,計劃到2025年培育50家以上智能化示范工廠。
3.柔性生產與個性化定制突破
報喜鳥服飾通過工業4.0技術實現“單件流”定制生產,解決了傳統服裝業個性化與規模化的矛盾。這種模式正在向眼鏡、家具等行業擴散,推動“溫州制造”向“溫州智造”轉型。
二、產業結構的重構與新經濟崛起
1.傳統產業高新化與新興產業規模化
電氣產業入選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,鞋業向“時尚+科技”跨界延伸(如智能穿戴鞋履);同時,新能源、生命健康、數字經濟等新興產業加速布局。例如,華峰集團在新能源材料領域全球領先,青山控股構建“核風光水蓄氫儲”全產業鏈。
2.未來產業的前瞻布局
溫州正培育人工智能、量子信息等未來產業,依托中國(溫州)數安港、甌江實驗室等平臺,推動區塊鏈、大數據等技術在跨境貿易、智慧城市中的應用。2025年計劃招引億元以上數字經濟項目30個,建設10個未來產業創新中心。
3.服務業與制造業深度融合
從“生產型制造”轉向“服務型制造”,如正泰集團提供“發-儲-用-充”一體化能源解決方案,森馬集團通過數字化營銷構建“線上線下融合”的消費生態。
三、社會生態的系統性變革
1.人才戰略與創新生態升級
“人才新政40條”4.0版將技能人才納入高校畢業生同等待遇,2024年新增各類人才20萬人以上。環大羅山科創走廊串聯浙江大學溫州研究院等68家高能級平臺,形成“基礎研究-技術轉化-產業化”鏈條。
2.開放格局與全球資源整合
依托“一帶一路”倡議,溫州企業在海外建設12個經貿合作區,2024年跨境電商出口增長30%以上。同時,通過“世界溫州人大會”等平臺,吸引溫商資本回流,2023年溫商回歸項目到位資金超千億元。
3.綠色轉型與可持續發展
2024年實施智能化節能化改造項目1200個,單位GDP能耗下降3.5%。樂清灣海上風電、平陽儲能電站等項目加速落地,推動經濟與生態協同發展。
四、文化基因的傳承與創新
1.四千精神的時代迭代
從改革開放初期“走遍千山萬水”的創業精神,到新時代“千方百計自主創新”的“新四千精神”,溫州人始終以敢為人先的闖勁應對挑戰。2023年國務院總理李強重提“四千精神”,為溫州轉型升級注入精神動力。
2.民營經濟的制度創新
作為全國首個“兩個健康”先行區,溫州首創民營企業家參與涉企政策制定機制,2024年推出“數據得地”3.0版,實現優質企業“快捷拿地”。這種“市場主導+政府引導”的模式,成為中國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范本。
五、與工業4.0的差異與本土特色
溫州的4.0時代并非簡單復制德國工業4.0,而是傳統產業改造與新經濟培育并重,政府引導與市場活力結合。例如:
-中小企業的數字化突圍:通過“產業大腦+未來工廠”模式,降低中小微企業智能化門檻,2024年推動1萬家中小企業上云。
-僑鄉資源的獨特優勢:70萬海外溫商構建的全球網絡,成為技術、資本和市場的重要紐帶,如青山控股通過海外并購掌握新能源核心技術。
總結
“溫州人的4.0時代”是一場技術-產業-社會的全面變革,其核心是通過工業4.0技術重塑制造業競爭力,同時以開放創新、綠色低碳、人才集聚構建新發展范式。這一進程既延續了溫州民營經濟的基因,又賦予其數字化、全球化的時代內涵,正在書寫中國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新范式。
手機版|
關注公眾號|

下載手機APP


